【eNet硅谷動力專稿】過去的兩周里,互聯網業在表面的平靜下,進行了一連串眼花燎亂的洗牌,這邊,IBM、HP、微軟、用友、SAP、戴爾合縱連橫,好不熱鬧。那邊,政府加緊了信息化規劃和電子政務指導意見的實施布署,相關調整也開始進行。
表面上看起來,這些事情之間沒有什么必然聯系,大家在各唱各的調,但只要我們跳出來,站遠點兒,再聽再看,就會發現,每個調子里都有一個共同的主旋律:新B t0 B——BACK TO BASIC(回到基礎)。
這是經過納斯達克一悶棍打暈后,互聯網業整體理性復蘇的信號。
BACK TO BASIC中說的“基礎”,不是一般的基礎,而是與信息外部性有關的基礎。
人們真正觸到了信息化的門道邊了。
信息化硬件“回到基礎”
今年如果要找一句最能反映信息化年度特征的語言,恐怕就是“電子政務先行,帶動信息化”。人們從中體味的是: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從去年以前的領跑者,變成了被“帶動”者。
為什么電子政務成了帶動者?拋開發動者要實現的主觀目標不說,電子政務很可能會產生一個“無心插柳”的客觀目的:解決外部性硬件——基礎設施和環境——的投入問題,也就是誰來修路、誰來“學雷鋒做好事”的問題。
信息化的硬件,包括基礎設施和技術環境(如標準、CA等),是公共產品。納指暴跌前,有一件明顯不合理的事——打造信息化公共基礎,許多難活累活是由私營企業來承擔。在電子商務和企業信息化打頭的年代,企業通過個別公司微觀的努力為別人改善條件,結果是自己紛紛成了先烈。(更慘的是,還得不到民政部的“革命烈士”追認,因為他們“未成年”。)
成熟的信息化,要由“成年人”來做。公共基礎,由政府的政務挑頭,比由什么也不是的商務挑頭,更符合中國國情。當然,現代派的潮流中,私營企業也可以介入公共產品的提供,甚至成為主角,但那一定需要有非常成熟的規則和裁判才行,中國現在沒有。
信息化硬件基礎,該由誰來做,就由誰來做。這本來是一個ABC問題,但納斯達克時代扭曲了這個問題,似乎有VC支持就可以做,結果該挑頭的沒出頭,結果落在了不該挑頭的人肩上?,F在國家重視了,終于有人出頭了,那么,先把市場上的先烈們換下陣地,這是比什么都實在的。我們電子商務們,企業信息化們,今后可以在坦克掩護下再往前沖。
這就可以解釋清楚一個現象,為什么那么多八桿子打不著的企業,也把電子政務掛在自己的“帥”旗上揮舞,原來什么是電子政務對于他們真的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電子政務是坦克,可以給他們這些個小步兵減少損失。
我們今天能悟出這個道理不容易,這個道理是:信息化特殊就特殊在于,它的硬件基礎,價值不在基礎本身,而在基礎的外部性。因此要按外部性的規律來確定實施主體。前段時間基礎不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認識缺位導致的主體缺位。
信息化軟件“回到基礎”
我們先來看現象:
2002年7月25日,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和IBM公司在北京共同宣布雙方將建立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進行電子商務平臺與應用軟件和服務的合作。7月29日,惠普正式宣布:將關閉虧中間件事業部Bluestone,擴大與軟件開發公司,如BEA Systems Inc的合作聯盟。7月11日,微軟宣布了有關CRM應用程序“Microsoft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的戰略。這迫使原來的“親密戰友”SAP做出回應:面向中小企業市場,即將推出作為原產品濃縮后的“精華版”的面向中小應用的產品。SAP鼓勵分銷商在其軟件上開發形成自己的應用解決方案,承諾在中小應用市場不做直銷,為增值軟件開發商留下足夠的生存空間。
這一串排列組合說明一件事情:人們正在開始形成BEA說的“軟件基礎結構”的概念。這里的軟件是一種泛指,實際說的是商務平臺,或商務網絡“操作系統”。前述洗牌的看點,全在于針對商務的“應用”與“系統”形成原來沒有的分工這一點上。
在納指暴跌前,我們只有硬件基礎結構的概念,如信息高速公路,但比較少考慮什么是信息化軟件基礎結構的問題。矛盾很快就通過贏利問題暴露出來:過于簡單的PC操作系統,與過于復雜的定制化應用之間,缺乏把商務(業務)問題提高到系統層面進行整體解決的方案。結果使企業投入過多,但收益不明顯。
把這個問題上升到理論來分析,在于沒有認清網絡的制度基礎的外部性特征。信息化軟件基礎,實質是它的組織基礎。網絡組織,既不同于公司組織,也不同于市場組織,既不能單靠應用,也不能單靠系統來解決問題。它是一個中間態的東西,相當于系統和應用之間的“中間件”,是中間件的系統化。這種中間件要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制度創新效果,這才是信息化產生實效的基礎。
具體來說,系統如同企業的長期合約,可以節省交易費用,但解決不了靈活的個性化問題;應用如同市場的短期契約,雖然符合個性化要求,但每次重新協同的交易費用過高,都不理想。信息化的軟件基礎結構,包括相關的軟件、硬件、技術解決方案和組織創新,就是要在先進生產力(俗稱“技術”)基礎上,提供一種“合并”應用“同類項”,從而實現低成本協同這樣一種組織創新。讓信息化既有企業節省節易費用的優點,又有市場靈活的優點,卻不沾上二者的缺陷。
信息化獨特之處全在于外部性,比如一個接口,一個驅動程序、一個XML標準,并不因為使用一次而損耗一分,反而是用的人越多,價值越高。沒有這種外部性,不可指望企業如何能在同等技術條件下使定制的成本降下來。軟件基礎結構,還包括制度上的創新,如企業流程重組(即轉變職能的反面)和虛擬企業制度(即明晰產權的反面)。技術和商務在這里的共通之處,在于它們都旨在利用信息化商務資源的外部性,以降低協同成本。
就拿SAP的策略來說,正如人們分析的那樣:隨著高端用戶實施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軟件,信息化的程度不斷提高,他們對產業鏈的協同的要求更高,他們需要和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共享數據以提高整體效率。而以往這些處于產業鏈邊緣企業的信息化被忽視,從而導致整條產業鏈出現數據瓶頸,以致于影響核心企業的運營效率。所以SAP開始考慮為中小企業提供適合的軟件產品,幫助他們與高端用戶集成業務流程。BEA在這方面做得比SAP更進一步,旨在用基礎件的技術手段,將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的內部流程與外部生態系統充分打通,以發揮信息外部性的作用。
我們只有回到商務這個“軟”的“基礎”上來,才能真正解決電子商務和企業信息化的組織創新問題。這個道理也很簡單:農村改革沒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企業改革沒有現代企業制度,“務求實效”從何談起?反倒是納指暴跌前,人們天真地認為,網絡改革不需要相應的組織創新就可以完成。相應的,在技術基礎上,忽視了軟件基礎結構的建設。我們回到軟件基礎結構這個基礎之上,就是回到商務外部性這一規律上來。就是從信息化軟件的一般性,回到它的特殊性上來。
信息化服務“回到基礎”
信息化服務的基礎是什么?這是我們過去常說的電子與商務的關系問題。答案顯然是,用戶的業務才是信息化的基礎。
但是,光說業務是基礎,還是空泛的。IT技術怎么去與用戶自身的業務結合,我相信,優秀廠商的實踐,已經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個做法是,為用戶的用戶服務。即幫助用戶去更好接近他們的用戶。如果說,用戶的用戶,就是用戶商務的基礎?;氐竭@個基礎,就是為用戶的用戶服務。典型的就是CRM服務。不光微軟為此開始進入CRM領域,7月25日又傳來消息,IBM與管理應用軟件公司E.piphany簽定協議,來共同開發一種客戶關系管理(CRM)軟件,該軟件主要瞄準零售、銀行業和電信業。
另一個做法是,幫助用戶成功。即,將針對技術手段的服務,變為針對業務目的的服務。最典型的就是引入咨詢。比如IBM35億美元收購普華永道。引入專業咨詢的目的,就是為了圍繞客戶需求這個基礎,來倒著確定信息化服務的內容和深度。
過去的問題是,我們以為回到了商務,就是回到了基礎。按照傳統理論,幫到客戶本身,就算服務到家。如果再去幫助用戶的用戶,或幫助用戶的老板,那就屬于“學雷鋒做好事”的范疇了。其實,按照體驗經濟的理論,服務就是回到基礎的基礎,回到本原上,回到根子上來滿足用戶。從這種意義上說,讓用戶快樂、幫助用戶成功的體驗經濟理論是需求外部性理論,是需求升級理論。
可以說,回到用戶的商務服務對象,回到用戶老板的商務目標,才是真正的“回到基礎”。
回到基礎,顯然不是簡單的練基本功。
信息化的基礎,它的大廈的基石,就是外部性。外部性是信息化的特殊性所在。
回到信息化的特殊性中把握信息化,才能把效益真正落到實處。 (文/姜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