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 | 企業 | 備注 |
---|---|---|
1 | 中芯國際 | 半導體及元件行業 |
2 | 恒瑞醫藥 | 生物醫藥 |
3 | 中興通訊 | 綜合通信 |
4 | 北方華創 | 半導體及元件 |
5 | 韋爾股份 | 半導體 |
6 | 石藥集團 | 生物醫藥 |
7 | 長江儲存 | 半導體 |
8 | 匯川技術 | 工業自動化 |
9 | 兆易創新 | 芯片設計 |
10 | 德賽西威 | 智能硬件 |
11 | 中國信科 | 移動通信 |
12 | 大華股份 | 智能安防 |
13 | 中科創達 | 智能硬件 |
14 | 陽光電源 | 新能源電源 |
15 | 舜宇集團 | 光電產品 |
16 | 長春高新 | 醫療健康 |
17 | 歌爾股份 | 智能硬件 |
18 | 美的 | 家用電器 |
19 | 海爾集團 | 家用電器 |
20 | 卓勝微 | AI芯片 |
21 | 全志科技 | 半導體及元件 |
22 | 隆平高科 | 農業 |
23 | 蔚來 | 交通出行 |
24 | 小鵬汽車 | 交通出行 |
25 | 理想汽車 | 交通出行 |
26 | 移遠通信 | 智能硬件 |
27 | 中際旭創 | 裝備制造 |
28 | 智飛生物 | 醫療健康 |
29 | 容百科技 | 電池 |
30 | 北斗星通 | 智能交通 |
31 | 科沃斯 | 家庭服務機器人 |
32 | 康希諾 | 生物醫藥 |
33 | 達安基因 | 生物醫藥 |
34 | 魚躍醫療 | 醫療器械 |
35 | 大疆創新 | 無人機 |
36 | 寒武紀 | AI芯片 |
37 | 圖森未來 | 自動駕駛 |
38 | 景旺電子 | 印制電路板 |
39 | 微盟 | 企業服務 |
40 | 創維數字 | 智能硬件 |
41 | 康佳集團 | 消費電子 |
42 | 零跑汽車 | 交通出行 |
43 | 博眾精工 | 工業自動化 |
44 | 安恒信息 | 信息安全 |
45 | 合力泰 | 智能硬件 |
46 | 維信諾 | OLED產品 |
47 | 光峰科技 | 激光顯示 |
48 | 九號公司 | 智能機器人 |
49 | 圓心科技 | 移動醫療 |
50 | 地平線機器人 | AI芯片 |
2022.04互聯網周刊/eNet研究院/德本咨詢聯調 |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正在變革的時代。
在外部環境、資本新規和市場結構的調整下,資本端越發理性謹慎;行業急劇轉向,移動互聯網紅利見底;生命科學、企業服務、人工智能、雙碳等賽道風起云涌??梢灶A見的是,技術革新正在從商業模式創新走向技術創新,并試圖開辟一個新的黃金時代。
當前,企業已經成為了我國科技研發的主力軍。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2.79萬億元,其中76%由企業投入。在這個危、機并存的不確定的時代里,他們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將自我開放至市場,又將市場納入到自有循環體系中,源源不斷地將新鮮血液輸入行業,以內外聯動增強企業的自我迭代能力與高瞻遠矚的預判能力。如今的企業,其行業屬性被不斷加強,在商業戰略設計、組織架構搭建、賽道選擇以及全球視野等方面展現出了成熟且多樣的一面。保持動態發展,是企業建成之基,是發展所需。
何以為基?
一曰不困于已然。
冬奧賽場上的保障車——雪蠟車,是中國制造從未接觸過的高端裝備,而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用它的仿真能力和數字孿生技術將其所用研發時間減少了60%以上,助力這一千金難買的“奇跡”在11個月內順利實現。
從1984創業初始至今,張瑞敏砸碎不合格的冰箱,也砸碎和重組企業架構。海爾歷經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全球化品牌戰略和網絡化戰略五大發展階段,其涵蓋領域也由家電延伸至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健康、場景物流等生態,中國“天宮”空間站的航天冰箱,也是由海爾制造。這個伴隨改革開放,一路歷經眾多歷史關鍵節點的企業,沒有“躺平”在既定的發展方向上,而是與市場同呼吸,將自己發展為了物聯網時代多平臺的生態品牌。
“最成功的企業就是懂得接受事物內在的不可預測性并利用它的企業,這些企業懂得確保企業與持續變化的環境一起進化”。技術的發展、市場的汰換讓無法追求持續進步的企業迅速出局,依靠單一產品、管理或者服務的“偏科”式成功在當代只能是坐吃山空。自我批評是自我革新的前提,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夠在外在世界還未要求改變前做出勇敢果斷的行動。
去年7月,在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的致辭中,領導人提出,“我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科技創新既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一個好的企業不會選擇一條越走越窄的路,一條路即使再偏僻小眾,也會有后來者居上搶占市場份額,只有不斷地重塑自我,進行自上而下的內部顛覆,才能穩固推動企業闊步向前的基石。
何以為久?
一曰不囿于未然。
疫情的反復、國際政治的動蕩、市場的波動等不可預料的風險讓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局與挑戰,中國的科技企業的發展也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環境下顯得束手束腳。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一再糾纏華為、中興的背后,是中國科技企業的崛起,是《中國制造2025》對未來科技版圖規劃的精準。根據相關數據,自2018年3月到2021年12月,美國政府共把611家中國公司、機構及個人納入實體清單中,主要涉及包括生物技術、量子信息和傳感技術、微處理器技術等14大類新興技術?,F今,制裁還在繼續,中國科技龍頭企業幾乎不可避免。
當然,坐以待斃不是中國企業的風格,面對與制裁的長期斗爭,扎穩腳跟,逆風前行是企業家在理解國際與中國政經底層邏輯后的堅定選擇。中美貿易戰讓中國企業更加注重合規經營,注重研發投入。中興通訊在經歷巨額罰款后,堅持將合規視為公司戰略發展的基石和經營底線,這才有了后續面對美國司法糾紛堅決維護合法權益的底氣。同時,在歐盟發布的2021年全球產業研發投入2500強報告中,中國上榜企業研發投入在新冠疫情的逆境中依舊強勢增長18.1%,位列全球第一。
一切都是現在進行時,事物還未發生,便意味著轉機。不被想象中的對手嚇到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關鍵,讓每一次忠于社會、忠于市場的創新成為進步的臺階,用創新創造價值,用創新預判危機。
結語
善謀者行遠,實干者乃成。